当1945年9月1日的晨光穿透莫斯科残破的屋檐,300万苏联儿童背着粗麻布缝制的书包,踏过尚未清理的战争废墟走向校园。这个特殊的开学日,成为俄罗斯知识节(День знаний)最动人的序章——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,用教科书重建文明的丰碑。
钢铁与玫瑰交织的起源
苏联政府早在1935年便确立9月1日为统一开学日,但真正升华为全民节庆,则需追溯至卫国战争结束后的特殊语境。斯大林在1945年8月签署《关于恢复国民教育体系》的政令,要求全国2.7万所损毁学校在40天内复课。教师们在轰炸后的地下室用炭笔书写黑板,学生们用缴获的德军地图背面做草稿纸,这些震撼场景经《真理报》报道后,催生出"知识战胜毁灭"的全民共识。1950年代,白俄罗斯率先将开学典礼发展为献花仪式,女孩们用集体农庄收获的第一批玫瑰致敬教师,象征知识传承比粮食更珍贵。
从国家仪式到文化基因
1964年,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《公民的诞生》中系统论述开学日的教育哲学:"铃声不仅要唤醒课堂,更要唤醒对真理的永恒追寻。"这促使知识节突破开学仪式的框架,衍生出开放大学讲座、科学家街头沙龙等创新形式。1984年,苏联正式将9月1日定为"知识日",宇航员季托夫在太空课堂的直播授课,让节日内涵拓展至人类认知边疆。苏联解体后,俄罗斯在2004年将其升级为法定节日,图书馆通宵开放、剧院推出科学戏剧等传统延续至今。
镌刻在青铜里的文明密码
漫步莫斯科大学广场,罗蒙诺索夫雕像手握的书卷永远定格在9月1日的晨曦中。这个起源于战火淬炼的节日,承载着斯拉夫民族特有的知识崇拜:在普希金文学奖颁奖典礼同步举行的诗歌马拉松,圣彼得堡冬宫以达芬奇手稿展迎接新生,甚至西伯利亚小镇的渔夫也会在这天擦拭祖传的星象图——知识不是精英的特权,而是全民照亮未来的火炬。
来源 | 外事处
编辑 | 王水兴
责编 | 金楷淇
审核 | 高翔